富順縣搶抓創建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區機遇,聚焦人才“引育管用留”五大環節,建立一貫到底的責任體系,制定干貨滿滿的人才政策,開展個性多樣的創新活動,做好溫情周到的暖心服務,讓人才踏實安心扎根富順。以發展顧問、行業達人、本土能人等鄉土人才為重點,精準引才、育才范圍和導向,營造愛才重才惜才良好氛圍,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從“小切口”做出“大文章”,全力推動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區建設。
柔性引進“發展顧問”,把穩鄉村振興“航船舵”
“老寨村現階段再生稻的‘量’已經達到上等水平,但稻谷的品質提升還有很大空間。接下來應著力于‘質’的提升,加速推進稻粱核心產業園建設……”四川輕化工大學魏丕偉博士團隊到富順縣童寺鎮老寨村稻粱園區現場察看稻粱種植生產情況,并就如何提高稻粱產量進行指導。
據悉,魏博士與富順的緣分起源于“新時代百名博士進富順”活動,作為首批選派到縣的博士專家,魏博士扎根龍貫山稻粱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指導全縣加速推進稻粱核心產業園建設,助推“再生稻工廠化育秧”“降低重金屬吸附的集成技術”等項目落地,為縣域產業振興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撐。
圖1 稻粱核心產業園稻田畫1
圖2 稻粱核心產業園稻田畫2
“新時代百名博士進富順”活動開展以來,富順縣柔性引進36名博士到鎮鄉(街道)指導發展,圍繞主導產業“點對點”集中技術攻關、轉化項目、推廣品牌。探索“博士項目+集體經濟+企業轉化”運行模式,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累計落實項目孵化用地200余畝、扶持資金超300萬元。推動建成“川南稻粱產業科創中心”“富順縣再生稻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并實體化運行。同時,富順縣將動態整合優化部分顧問博士,圍繞重點領域、中心工作新增選派部分顧問博士,持續深化“新時代百名博士進富順”活動促鄉村振興實效。
深度挖掘“行業達人”,駛入新興經濟“快車道”
“孟老師來了之后,我們富順的網絡達人們都找到了組織,得到了專業的指導,大家的視頻創作和直播都有了飛躍式的提升,也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平臺技術保障……”富順縣電商網絡經濟發展協會會長趙永紅談到。
趙永紅作為富順本土百萬粉絲博主,他所說的“孟老師”,是富順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負責人孟勝,為積極推進電商賦能縣域鄉村振興,他積極響應號召返鄉創業?!爸行墓δ馨娚陶咦稍?、電商知識培訓、企業孵化、金融服務、平臺對接優質產品等,目前已登記入駐企業30余家,打造特色直播間10個。建成2000㎡富順縣倉儲物流配送中心,銷售額達到2000萬以上。我們致力于帶動全縣網絡達人在創作視頻和直播中說好富順話、畫好富順相、做好富順事,為縣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圖3 2022年富順縣網絡達人聯誼會
富順進一步挖掘人才發展深度、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拓展人才服務廣度。聚焦網絡銷售、直播帶貨、短視頻等新興領域,發掘一批優秀人才、培養一批潛力人才、命名一批領軍人才,創新成立互聯網經濟綜合黨委和電子商務經濟發展協會,引導76家本土企業與淘寶、抖音、美團等12個網絡平臺簽訂合作協議,上半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3.1億元,網絡零售額3.19億元,其中直播帶貨銷售額占比超40%。號召行業達人打卡富順景區,宣傳推廣富順歷史文化、農特產品等,在各大網絡平臺播放量已突破1500萬。服務推動鄉村振興,經驗做法獲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刊載推廣。
盤活用好“本土能人”,激發干事創業“動力源”
“幾年時間,大田村從‘落后村’轉變為‘示范村’,全新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好了,幾百畝柑橘園全部用上滴灌技術;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起來了,村民每戶每年能分紅2萬多元。我從外地回村,就是為村民做實事、為鄉村謀發展,帶領鄉親過上幸福生活?!备豁樋h騎龍鎮大田村黨總支書記郭平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家鄉振興發展事業中去,帶領全村探索出鄉村自治“大田模式”新經驗,從一名村級后備干部成長為四川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四川省優秀黨務工作者。
富順縣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實施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深化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紅雁計劃”,鼓勵更多優秀農民工返鄉創業,11名同志獲評市級優秀農民工、返鄉下鄉創業明星。深化“頭雁領航促振興”,動態遴選40名村黨組織書記遞進培養,整合資源搭建村級帶頭人成長鍛煉平臺。建立以省級農科院專家、本地“土專家”“田秀才”為主體的動態師資庫,開發鄉村振興、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等8大專題培訓班,實現個性化課程教學。組建“實用人才講師團”,廣泛開展傳幫帶和技術宣講100余次,就近為當地群眾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培育省、市級非遺傳承人20名,支持471名村級干部提升學歷,選拔614名本土能人為“兩代表一委員”,引導其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引領作用。
圖4 大田村黨總支書記郭平為家鄉柑橘代言
富順縣持續著力探索構建本土能人全鏈條閉環孵化體系,實現本土能人的遞進培養,不斷做大本土能人增量,實現本土能人釋放人才活力助力鄉村振興,《富順縣構建鄉土人才遞進培養機制》入選2022年中國鄉村振興人才論壇《鄉村人才振興優秀案例》。截至目前,100余名博士專家人才,1395名村級干部,1090名村級后備干部,7.8萬名農民工和技能人才,深耕基層一線,積極發揮人才在鄉村振興中“主力軍”作用,持續擦亮“鄉村振興先進縣”名片,推進縣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