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耕耘在創新沃土上的“科研達人”:組建醫學數字中心、研究3D打??;申請28項國家專利,已獲授權16項;10余項科研、7項引進新技術在省市獲獎;研究成果在國家級學術大會上進行交流……
他是耕耘在創新沃土上的“科研達人”:組建醫學數字中心、研究3D打??;申請28項國家專利,已獲授權16項;10余項科研、7項引進新技術在省市獲獎;研究成果在國家級學術大會上進行交流……這位外科學碩士是我市第三批“雙千計劃”杰出創新人才,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骨一科副主任、數字醫學中心負責人、副主任醫師吳超。
潛心科研為減患者痛苦
2000年,吳超大學畢業后進入市四醫院工作,成為了一名骨科醫生。
“想成為一名好的醫生,就必須在夯實基礎的同時,掌握更為先進的專業技術?!眳浅3;貞浧鹱约簞倓倕⒓庸ぷ髂菚?,科主任譚倫鼓勵他學習和鉆研新技術時說的一句話。吳超堅持訂閱學術期刊,參加各類學術交流,積極學習國內外先進專業知識。漸漸進入狀態的他,開始動手做起了課題研究。2005年,吳超的第一篇原創論文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發表。這篇來源于臨床工作的文章得到認可,給了吳超很大的鼓勵和信心,他對臨床科研有了濃烈的興趣。
2007年,患者陳女士因開放性脛骨骨折來到了市四醫院骨科治療。這樣的病癥通常采取傳統手術治療,但創面大,術后易發生皮膚壞死,導致傷口感染及鋼板外露。為避免手術失敗,減輕患者痛苦,吳超和科研小組經反復研究和探索,一個名叫“經皮固定治療脛骨干中下段骨折的臨床研究課題”的科研項目出現,該手術具有切口小、治療效果好等特點。陳女士成為了新方法治療成功的第一位受益者。當年,該科研項目獲得了省醫學會三等獎、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此后,該手術被一直沿用至今,成為了脛骨骨折的定式手術。
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為患者減輕了痛苦,吳超決心要鉆研出更多讓患者受益的成果。他白天在臨床工作中探索,夜晚在科室里收集資料,休息日浸泡在圖書館、書店查閱相關書籍。通過多年潛心鉆研,吳超科研團隊的“胸腰椎相鄰節段矢狀曲度相關研究及臨床應用”項目最終經鑒定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并獲得省醫學會二等獎、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堅定邁進數字醫學領域
2010年,在上海進修學習的吳超第一次接觸到了3D打印技術,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拿下這項技術。通過3年的刻苦鉆研和不斷學習,2013年,市四醫院在省內率先將3D打印技術等數字化醫療技術應用于骨科臨床。
21歲的患者小王是3D打印技術的受益者。因為脊柱嚴重彎曲,導致小王成為了一名“駝背”,抬頭都十分困難的他完全無法正常生活。在找到吳超之前,小王已經在北京、成都等地多家大型醫院進行過醫治,但都因手術費太高、手術風險太大等原因選擇了放棄。吳超了解情況后,選擇使用3D技術對手術進行輔助。
“這樣可以使醫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患者的解剖結構,為手術方案的設計和改進、手術進路的選擇和優化提供極大幫助,有助于提高手術精準度,減少患者痛苦?!眳浅f。在3D打印技術的幫助下,他成功為小王完成了手術,讓這名小伙從此挺直了腰。
新技術的成功,使吳超更加堅定了邁進數字醫學領域的腳步。他主持的課題“個體化計算機模擬手術聯合3D打印技術在脊柱外科中的應用研究”,獲市衛生系統2016年省部級課題立項。同時,他還有6項相關的市廳級課題正在研究中。
在領導和同事們的支持下,吳超大力引進和發展新技術。2014年、2015年,“胸腰椎后路手術中矢狀曲度個體化恢復”等兩項技術,蟬聯市衛生系統新技術一等獎。目前,吳超正在把他負責的“數字醫學中心”努力建設成為區域性“3D打印醫療服務中心”,中心推廣的多個成果在省內多家醫院應用,惠及患者上千人。